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13
十年前向习近平汇报时,禾信仪器只有一台不能工作的样机;十年后的2018年,再度向总书记汇报时,禾信仪器已经做到了国内行业领军。
这是周振和他创办的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信仪器”)一次破釜沉舟的创业之路。
禾信仪器董事长周振。资料图
1998年,周振获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几年,周振往返德、美和中国,在德国重离子加速中心、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在国内开展质谱仪产业化试点工作。
2004年,35岁的他归国创业,立志“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十几年后,团队多项质谱技术及产品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质谱领域与高端环保仪器行业的空白。
今年11月12日,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在广州启动。启动仪式后,禾信仪器营销总监高伟博士向澎湃新闻等记者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划。
最低谷:变卖汽车抵押房产得以支撑
质谱仪是能够直接测量物质原子量或分子量技术的唯一手段,是目前最尖端的科学仪器之一。
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高端医疗器械、环境检测、生物医药、食品安全、国防军事等,几乎所有的分析测试领域都需要质谱仪器。对于国家来说,它具有产业和战略的双重支撑作用,“是百亿级体量的产业,并能够推动万亿级的产业。”
但在2010年前,中国在高端质谱仪器领域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是高科技研究中“卡脖子”的一环。
“特别是用于国防、核工业的研发所需要的质谱产品,一直被国外严格禁运,即便有钱只能买到落后的技术。我有幸参观过一些国家级实验室,越高端的实验室越是看不到国产仪器,清一色全部都是进口。”高伟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越高端的仪器涉及越机密的数据,关乎国家安全这一重大问题。”
2004年从美国回国创业,周振面对的是巨大差距、极大挑战,也是机会和市场空间。
同时,周振还面临着“三无”局面:没有资金、没有人手、没有先例。
“当时只带了一箱资料、一箱核心零部件和10万元存款,几乎是孤注一掷就回来了。”他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回忆。
就像人们所熟知的车库创业一样,最初,周振的6人“质谱团队”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个5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开始了科研。团队成员每天工作12个小时,把导师的家当作食堂,一干就是5年,在这个实验室开发出了2款产品的原理样机。
其中一台便在2008年习近平考察广州开发区时搬到了他的眼前。
之所以在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开始创业,这又有一段故事。
2001年,在第四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上,中科院地化所的傅家谟院士听说有人做质谱技术的开发很是惊讶。在和周振深入交流后,傅家谟决定引进周振为地化所研究员,全力支持他进行质谱仪研究。
创业的艰难,非身处其间中者能体会。
2006年至2008年是周振创业阶段的最低谷期,资金链断裂,他差点要以300万元卖掉公司部分股权,他只能变卖汽车、抵押房产,咬牙支撑。
质谱仪器研发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人才引进和激励亦需要资金支持,钱的压力压得团队喘不过气来。
高伟在接受《中国科技人才》杂志时说起,周振一度见的投资人可能比面试过的团队成员数量都多。有一次,一个投资人听说要千万元投入和10年的时间,甚至怀疑是不是遇到了骗子。
直到2009年,团队接到了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投入的500万元资金,禾信仪器的压力才有所缓解。
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高伟说,禾信仪器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从留交会的举办中受益,广州政府一直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在发展遇到寒流的时候,及时得到科技局的战略性科技风投,得到政府对企业研发的支持,从而度过经营难关。
研发也并非一帆风顺。
高伟回忆,团队最早的产业方向是将谱仪器用于特殊金属材料成分分析,2009年样机问世时,刚好赶上钢铁行业的低迷期,市场推广并不理想;另一个和中海油集团合作开发的石油勘探仪器,以替代进口降低成本伟目标,等2012年产品开发出来后又赶上了石油行业整体下滑。
“技术的运用不但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也要具有前瞻性,并不是技术高端的就一定好、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还要跟市场大形、势相结合。”高伟说。
14年只做一件事:将质谱技术国产化、产品化
如今,49岁的周振已经满头白发。
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再次来到广州开发区。周振和他的质谱仪有了第二张同习近平的合影,只是十年后,他的头发从黑变成了花白。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企业展览台上,周振精心摆放了3台质谱仪器。
第一台仪器,是刚刚随着“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南北极科考归来的“明星”产品,也是船上的高端国产科学仪器。它可以直接测量空气中一个个灰尘(PM2.5)的直径和化学成分,从而能追溯大气污染的源头。
接着,周振介绍了打响“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武器”——主要用于空气检测领域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可以在1秒中测量到空气中几百种污染物质,甚至放在一台车上巡航,可以快速给城市的污染情况画出“地图”。
第三台仪器更加重磅,是核工业的重要帮手,全国只有禾信质谱一家企业掌握全面的设计技术。
周振说道,质谱仪器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很重要,自己花了10年时间做到了全国领先,但也必须承认和国外的差距还很大。习近平鼓励他做好研发。
目前,禾信仪器已经全面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和全套装配工艺,多项质谱技术及产品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质谱领域与高端环保仪器行业的空白。
“团队发展经历5年研发,3年工程化,2年市场开拓,到2014年才打开市场,整整十年时间才算走出来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高伟告诉记者,“如今团队已经近300人,14年来,一直只做了一件事情,将质谱技术国产化、产品化。”
他介绍道,目前禾信仪器的技术已经在国内200多个城市得到了应用,并且出口到美国和德国,创造了中国大型尖端科学仪器首次出口欧美的历史。
对于禾信仪器的未来,高伟告诉记者,团队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未来会进军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更重要的,是希望建立质谱行业的生态圈——建立自己的产业研究院、技术研究院以及上下链产业孵化器,另外创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创立应用平台和展示平台。
生态圈的重要性,周振团队大约有切身体会。
广州日报的报道这样描述:中国质谱仪器研究的学科基础主要在北京、上海,周振在广州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夹缝中寻找空间。由于国内没有专业的质谱生产企业,因此他要把培训上游企业的工作都做了。有一次他们需要一种绝缘材料,制造商竟做成导电材料,导致测试结果严重偏差;质谱仪的零部件需要表面非常光滑,有1/10头发丝细的划痕都不行,但厂商屡屡发生“划痕事故”……周振自嘲,自己办的是“企业+学校+研究院”,兼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环节。
此外,禾信仪器还在筹办中国的质谱博物馆。“将中国质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保留下来,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质谱,关心技术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各界关注,促进行业的进步。”高伟说。
“任何一个高科技产品从立项到研发,到最后产出,它的周期都是5年、10年计的,而中国的投资环境或者经商环境一般都强调互联网的短平快。”高伟告诉澎湃新闻,作为制造型高投入、产出周期又长的企业,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够对研发有所支持,高科技、长周期的研发需要国家支持。